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批辛勤耕耘的教育者:他们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坚守育人初心,以专业与热爱托举起学生梦想。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学院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集中展示在学院2025年教师节表彰中获评“教书育人楷模”“匠心耕耘奖”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风采,充分发挥他们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典范与引领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学院“十大育人标兵”获得者李丽霞、刘志文、李冠文、郭晓丹、米媛婷。
心理育人标兵·李丽霞:育心十年,花开满径
李丽霞,汉族,哲学硕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绘画心理中级分析师,现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先后获全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自治区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二等奖,连续四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

从个案咨询到体系建设,从课堂教学到科研创新,李丽霞始终践行着一名教育者的初心使命——让每一个青春都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
深耕心理教育,做学生心灵守望者。她持续完善学院五级心理预警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实施课程质量提升计划,创新地将心理疏导融入专业教学,助力多名学业困难学生找回信心。截至目前,她累计完成个体心理咨询150余人次,年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20余场。
搭建育人平台,让心理教育落地生花。她主导实施心育平台智慧化建设,紧扣学生实际需求,带领团队开发集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台账管理、评估预警于一体的PC端与移动端心理服务系统,打造精准、便捷、个性化的智慧心育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双高”建设,打造心理育人新范式。她依托学院国家和自治区级“双高”建设任务,深化“点、线、面”心理育人模式,持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作为自治区教育厅外聘专家,她积极参与“润心大讲堂”志愿服务,并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上分享学院先进经验,助力推动校地心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教师寄语
那些蜷缩在咨询室角落的沉默,都是未拆封的星光。当我们轻轻叩响心门,听见的每声回响,都是灵魂破土的声响。我始终相信,当足够多的萤火虫亮起,黑夜终将学会温柔——而教育,就是传递火种的手。愿同学们在暴风雨中学会与自己的影子共舞,把眼泪酿成银河,让每道伤疤都长出翅膀。
管理育人标兵·刘志文:守正创新勇担当,坚守初心育新人
刘志文,汉族,硕士学历,副教授,现任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学生工作部、武装部)部长。先后获全区大中小学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全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一等奖。

二十一年初心不改,立德树人。二十一年以生为本,倾情奉献。刘志文热爱并深耕学生工作,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深入实施养成教育工程。他立足学生教育管理实际,协同线上线下渠道,持续创新日常管理教育模式。建成并推广学院智慧学工信息化平台,搭载学生日常事务模块达20个,实现学生日常事务全部在线办理,显著提升管理服务效能。通过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月”系列活动,落实“两个闭合圈+四项重点任务”日常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育人实效。学院养成教育成效获自治区媒体专题报道,智慧学工系统被多所同类院校借鉴采用。
着力构建学生社区育人平台。他牵头推行彩虹“一站式”学生社区“1+1+8+N”综合管理模式,组织开展融合思政元素与学院特色的实践活动。依托“一站式”接诉即办在线平台,及时响应和解决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学院彩虹社区建设案例荣获自治区级奖项2项,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持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改革。他实施专兼职辅导员考核激励制度,打造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和模式。学院4个院级辅导员工作室案例入选全区职业院校名班主任工作室案例集,1个工作室获评为自治区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教师寄语
立德树人,使命在肩;为国育才,初心如磐。我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体其所难,应其所盼,以智慧与行动探索育人新路,谱写机电学子成长新篇。
服务育人标兵·李冠文:主动服务、问需师生,勤于工作、甘于奉献
李冠文,汉族,本科学历,经济师,现任学院后勤管理服务处处长。

李冠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院日常运转和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后勤人的担当与奉献。
服务师生办实事。他始终以师生需求为先。为提升食堂餐饮质量,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他积极引进优质餐饮企业,不断丰富菜品品类与风味。为了给师生创造更加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他修缮体育场馆、维护水电设施、改造停车场,切实提升校园生活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勇于担当践使命。面对实践教学场地不足的瓶颈,他主动迎难而上,积极推动生产性实训楼建设。从方案拟定到项目立项,再到工程实施,他边干边学、攻坚克难,最终促成总建筑面积达15680平方米的实训楼于今年7月顺利开工。在处置突发事件中,他同样靠前指挥、行动果决,展现出过硬的应急处突能力。去年冬季,学生宿舍暖气管道突发爆裂,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紧急组织后勤团队全力抢修。经过连夜奋战,以最短时间恢复供暖,切实保障了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勤勉尽责守初心。他全身心投入工作。面对学校的重大活动及迎检任务,他总是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确保每一项后勤保障工作稳妥有序、万无一失。他常年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坚守岗位处理事务。他以默默的坚守和无私的付出,为学院的发展注入坚实力量,也用实际行动感召着每一位后勤人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光,为学院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教师寄语
校园的晨光与灯火,承载着我们与你们共同的青春。我们虽不在讲台,但始终守护在食堂、宿舍和教学楼之间——为你热好每一餐、点亮每盏灯、清扫每条路,只为让你们安心学习、勇敢追梦。愿同学们在这片被用心呵护的天地中,既能乘风破浪,也能感受温暖。后勤人会一直做你们坚实的后盾,陪伴你们在青春的路上全力以赴,奔向未来!
资助育人标兵·郭晓丹:微光成炬 助梦远航
郭晓丹,汉族,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现任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2017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

作为学院学生资助工作战线的一员,郭晓丹始终坚守“以学生为本、资助与育人并重”的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仁爱之心,默默守护,倾情奉献,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可靠的守护者。
精准施策,用心帮扶。她深知,精准是资助工作的生命线,关乎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益。为此,她不断探索完善“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精准管理”的工作机制。每学年伊始,她都投入大量精力,通过数据比对、辅导员反馈、重点数据跟踪等多种途径,全面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建立起翔实动态的数据库。她常说:“我的工作多做细一点,学生的资助就更精准一点”。经她管理的资助款项从未出现差错,评审过程公开透明,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信任与好评。
助学筑梦,护航远航。在她与团队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显著,结出累累硕果。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她的帮助与鼓励下,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更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与蜕变。他们中,有人凭借过硬技能,在各类大赛中斩获佳绩;有人勤奋求学,成功升入本科继续深造;有人选择扎根基层,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彩;更有人创业成功,主动反哺母校、传递爱心。每当收到学生报喜或致谢的信息,她都倍感欣慰与自豪,这些成就也成为她持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教师寄语
我始终坚信:每一份资助的背后,都是一个亟待绽放的人生、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愿我的工作能成为同学们攀登知识高峰时的阶梯,前行风雨路上的港湾。希望你们收获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信念与力量。我期待着见证每一位同学冲破困境、破茧成蝶的那一刻——你们的光芒,终将照亮自己的星辰大海。
组织育人标兵·米媛婷:党建引领育新人,组织铸魂守初心
米媛婷,汉族,硕士学历,讲师,现任学院党委组织(统战)部组织科副科长,从事党员发展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三年。

米媛婷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初心,践行铸魂育人使命。三年来,累计统筹组织发展学生党员500余名,组织安排党课、培训班、主题党日活动等十余场,覆盖学生超2400人次。
把好“源头关”,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党员发展是党建工作的源头活水,更是组织育人的基础工程。她认真钻研业务,牵头修订党员发展工作指导手册,始终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细节,确保发展的学生党员都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行动上的带头人”,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也为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激活“教育关”,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党员教育是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她积极探索新时代学生党员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结合青年特点,推动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拓展教育覆盖面,统筹组织学生党员参加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夯实“堡垒关”,发挥党组织育人作用。学生党组织是教育学生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因此她坚持以加强支部骨干业务培训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履职能力,引导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育人”的特色更加凸显。

教师寄语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念的塑造。我愿以党建为桥,以初心为灯,引领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组织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来源 |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