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经济与管理工程系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扎根内蒙古、立足家乡,了解国情民情,坚定四个自信,结合所学专业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知识、经验、拓宽视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实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凝聚青春力量,传承家乡非遗”返家乡社会实践团于2020年8月6日—8月7日前往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鄂温克族博物馆、北方部落驿站、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开展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系党总支副书记寇莹、辅导员周洁带领经管系旅游专业7名呼伦贝尔本地学生共同参与。

此次“三下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考虑到发挥呼伦贝尔“生源地”优势的同时,还选择了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相结合的组合形式,以学习、传承、宣传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非物质文化为根本任务。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是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也是重要一站。该园在传承和发展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同时,依托蒙元文化,汇集了达斡尔、鄂伦春及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集民族文化创业孵化、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和研究、民族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创业孵化示范综合体。在园内我们参观学习了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布里亚特、厄鲁特蒙古族的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服饰、传统手工皮毛制品、皮雕、皮画、景泰蓝工艺画等,并实践体验了五畜绳编织。同学们认真听讲解,做记录,参观非遗文化产品展厅,体验民族文化,并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萨仁其其格老师、乌仁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



布里亚特民族服饰


鄂温克族民族服饰

鄂温克族柳条包

鄂温克族勒勒车

鄂温克族制作奶酒工具—毛黑利亚格

厄鲁特蒙古族猫头鹰图腾皮雕

厄鲁特蒙古族猫头鹰图腾景泰蓝画
萨仁其其格老师边向同学们展示五畜绳的制作技艺边将草原上的非遗故事娓娓道来。五畜绳是由牛、山羊、绵羊、马、骆驼五种牲畜的绒毛纺线编制而成的毛绳,花色漂亮,结实耐用,是搭建鄂温克族柳条包不可或缺的物件。不同于传统蒙古包,柳条包以柳条做围,芦苇做顶,十分结实耐用。芦苇顶夏天不漏雨,烈日晒不透,柳条代替毡子做围,通风性极好。随着社会的进步,鄂温克人告别游牧生活。为了留存民族的记忆,传承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手工艺,2015年,萨仁老师联合几名妇女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达坎手工艺品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了她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之路。2016年,她在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成立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带动牧民们参与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引领牧民通过特色产业精准脱贫。


同学们在萨仁老师的指导下编制五畜绳


各级领导对非遗项目的关注与指导
“太阳花”是鄂温克族的传统饰品,用牛羊的皮毛等制作而成,皮质的圆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毛针如同阳光一般,这代表鄂温克族对温暖和光明的向往。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乌仁老师团队制作的“希温·乌娜吉”太阳姑娘饰品于2015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乌仁老师在培养包括其女儿艾吉玛在内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发展鄂温克民族手工艺的同时,还教当地贫困妇女、下岗妇女制作皮毛手工艺品,为百余名当地妇女提供了再就业机会,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产业脱贫的队伍中。

鄂温克族“太阳花”饰品


乌仁老师和“太阳姑娘”艾吉玛讲述“太阳花”故事



此行我们结识了很多自治区、市、旗三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学习、了解了多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以上鄂温克族非遗项目,还有达斡尔族刺绣、厄鲁特蒙古族部落图腾文化、布里亚特民族服饰等内容。
在紧凑而充实的日程安排下,实践团还参观了鄂温克族博物馆、北方部落驿站、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进一步加深了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的理解。各个民族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还激发了人类创造力。







博物馆非遗物品展示

此次实践活动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区情民情、了解社会,激发了学生奋发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学们一致表示,这次返家乡社会实践让大家对家乡的民族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后要结合旅游专业特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探索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为建设家乡、弘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加倍努力学习,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