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在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7月8日下午,由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调研工作在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郑云宏,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刘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负责人高峰,《形势与政策》课程负责人呼和那荷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负责人孙国利,思政课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座谈会由党支部书记、院长郑云宏主持。
首先由郑云宏院长介绍了本次调研座谈会召开的背景。
与会代表围绕调研提纲您对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的情况有何看法及建议?您所在学校或地区在处理同学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之间的横向贯通方面有何举措?您所在学校或个人如何处理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郑云宏认为:面临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应当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以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的课程安排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转化案例的能力,将案例进行升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得学生明白学好技能依然能出彩。
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刘波认为: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是,教师要对配套课件、示范讲义等教辅材料进行转化。
思政课教师代表王艳霞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打破信息壁垒。实地调研,让中小学知道大学学的内容,了解中小学学的内容,知道各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做好各学段的衔接。
经济与管理系财务与大数据应用专业2022级学生代表彭彩霞认为:学了思政课之后,自己思想明显有所提升,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有明显体现,希望增加课堂互动。
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22级学生代表毛宇和邬佳伟认为:思政课能听懂,内容太多,难于消化,希望增加课程内容趣味性。
交流中,形势与政策课老师们认为组织全员培训,讲某一门课需要了解相关课程,备课不能只备一门课,需要明确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们认为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各部门联动,加强顶层设计。教育部可以针对教师在内容和教法编写指导用书,明确小学的思政课需要达到的效果、中学思政课需要达到的效果、高职思政课需要达到的效果;明确各学段侧重点,教师针对学情提升自身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老师们认为在处理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时,积极备课,既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会,个人也要努力备课。及时将热点事件、生活案例融入教材和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敢于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老师们认为,授课内容避免重复谈,可以和中职院校组织同课异构活动,与此同时,练好基本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自行取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的老师们认为要树立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的问题意识。上课首先让学生表达关注的问题,然后引入到课程上来,引导学生明确公共秩序(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表述教材内容。
通过此次座谈会,教师们加深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认识,为把握好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差异,做好贯通衔接提供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