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进社区九至十月份活动剪影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了思政教师进社区专项活动。
2025年9月26日,学院副教授淑琴为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带来了一场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讲座。讲座中,淑琴老师紧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以清晰的逻辑脉络,从历史纵深、政治高度与现实需求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她结合鲜活案例与政策解读,生动剖析“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深厚根基,着重强调增强“五个认同”、践行“六个相互”原则的实践路径,让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行动指南。

2025年10月9日,学院副教授张巧爱为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带来了主题为《社区护航:新生适应与发展》的新生入学指导讲座。本次讲座,旨在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快速融入大学生活。讲座首部分聚焦“心理适应”,引导新生认识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学习情绪管理与建立支持系统,实现心态“软着陆”。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学习闯关”篇强调了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实战”中掌握专业技能。“生活管理”篇则启发新生成为自己生活的“CEO”,学会独立处理日常事务,合理规划时间和消费。最后,“成长规划”篇指导学生结合兴趣与专业,绘制个性化的成长地图,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025年10月16日,学院教师高峰走进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以《画好团结奋斗的最大同心圆》为题开展专题讲座,并与学生代表展开“圆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讲座中,高峰老师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深入阐释了“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她强调,“同心圆”的圆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半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青年学生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领域主动作为。通过新时代内蒙古的伟大实践,高老师生动解读了乌兰牧骑精神中蕴含的团结奋斗基因,并呼吁同学们“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共绘蓝图”。

2025年10月23日,学院教师吴晓红深入学生中间,以“北疆青年·机电英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定位自我”为主题,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青春热情。活动伊始,“现代化”词汇云游戏迅速点燃现场氛围,同学们通过手机提交关键词,直观展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理解。随后,吴晓红老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核心章节,将“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宏大理论与内蒙古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定位紧密结合,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专业所学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

2025年10月30日,学院教师王艳萍走进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主题开展专题宣讲。宣讲中,王老师紧扣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核心要义,结合英国博主测试中国夜间安全、缅北电诈集团被摧毁等鲜活案例,从“发展之基民之所盼”“成果亮眼成绩显著”“总体谋划一体部署”三个维度,生动解读平安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重点阐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青年责任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理解“平安”作为国家名片的深层内涵。

每一场讲座的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通过理论讲授与互动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参与的学生纷纷表示,将把讲座收获转化为行动自觉,为培养扎根边疆、服务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