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程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
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构建覆盖全学段的课程教材体系。编印幼儿园绘本和小学石榴籽读本,指导中小学统一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学生读本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中考范围。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编写并3次修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大纲》。印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施方案》,构建“石榴红”“北疆绿”“航天蓝”一体化特色思政课程。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生动实践案例》和“五句话事实和道理”思政讲义,开发《三易旗府为航天》等虚拟仿真课程,制作“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教学资源包,广大师生更加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强化实践育人,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建立七大类123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发布12个盟市红色研学地图和110个红色地标,利用12个研学实践基地和6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品牌。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全覆盖。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第二轮自治区一流学科遴选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民族学等学科予以立项支持,专项资金支持6所高校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目前,高校基地承担44个国家级课题和113个自治区(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53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硕士582人,博士17人。
强化环境育人,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聚焦主线组织380余万大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推出《石榴籽育人小课堂》25集,挖掘红色校史故事72个,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支持每个盟市建设1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推出《沿着总书记足迹 走读新时代内蒙古》系列微课,打造《何以中国》等载体,创作舞台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大青山系列绘画展等原创精品,在校园中唱响“北疆文化”品牌。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打造过硬师资
建强以德育和思政教师为主体、其他学科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参与的育人队伍,通过情景导入、互动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深入讲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遴选45个“示范性种子教师”,组建社科骨干、行业模范等参与的特聘思政师资库,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学大赛,组织高层次学术论坛、集体备课等活动60余场,让教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组织全区24万余名教师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700余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实践研修,不断提升教师讲授能力。
坚定坚决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全区初中毕业生中考“三科”涉国家统编教材科目首次实现“一张卷考试”,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命题、答卷。今年秋季学期各盟市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方案,做好政策解读、师资保障、风险防控等各项工作,按序时进度,稳妥推进。在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100余期,把道理讲明白,增强宣传引导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做到让老师安心、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