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多年来持续深化学生实习管理研究与实践改革,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和保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为实习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严格落实校外实习各环节要求,通过系统设计“过程考核为重、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考核为辅”的分类评价体系,构建校内外实习全程、动态的管理机制,建立“螺旋递进式”常态化自我诊改和考核性诊改模式,有效解决了实习管理薄弱、内容与评价单一,监控手段落后等问题,实现了实习教学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管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实习管理模式改革中形成的“内机电”范式,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十到位”学生实习系统化管理模式
实习工作开始前做到“十到位”,即:实习工作方案制定到位,实习现场考查到位,实习岗位确定到位,三方协议签订到位,实习资料到位,指导教师落实到位,实习责任保险买到位,安全教育讲到位,党团活动安排到位,外出实习手续办理到位。
(二)创新实习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和优化实习内容体系和分类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创新实习全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实习管理工作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模式,依托实习信息化在线管理平台,实现对实习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实时监控,落实实习制度、标准、指导、日志、考评等各环节任务,持续提高实习质量。

(三)创新“六共六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六共六双”即:校企共同组织招生和招工,确定学生在校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双身份”;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设计体现校企“双智慧”;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双共享”;校企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体现校企“双优势”;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双交替”;校企共同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价,质量责任体现“双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二、建设成效
(一)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不断提高
将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提前对接,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平稳过渡和零距离就业,将技能大赛的竞赛标准与校内的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构建以技能大赛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近三年学生获得自治区级各类竞赛奖项123项。
(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攀升
根据第三方评价机构星空书院所做的《毕业生培养评价调研报告》结果显示:“车辆工程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毕业生当前工作/学习中较为重要。重要度评价得分汽车营销与服务为89.52、新能源汽车技术为85.22,汽车电子技术84.95。”;“毕业生对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电子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3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评价均较高,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核心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较为合理,能够与学生工作/学习中的实际需要相符,为学生学习/工作中的专业需求提供内容支撑。”
依托内蒙古机电职教集团,将实习和就业一体化考虑,建设实习基地32多个,毕业生连续四年就业率在98%以上,月收入和就业现状满意度均高于全国骨干院校平均数并持续攀升,通过毕业生回访及大数据分析,车辆专业毕业生初入职场时的月薪平均值保持在3000元左右,一年后有53%的毕业生月薪平均值可达5000元左右,高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中专科毕业生月薪平均值3910元。曾被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授予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
(三)实习研究 成果显著
《“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和《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8年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系统设计、平台支撑、全程管理、分类评价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学生实习 成果丰硕
近三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生产技术改造项目28余项,获得专利1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在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反哺校企深度合作。
三、经验总结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群建设为牵引,系统优化各项办学要素,以“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作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创新“六共六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严格落实校外顶岗实习各环节要求,创新“十到位”学生实习系统化管理模式与实习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设、实习管理实践教学、课堂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赋能职业院校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校企合作度、产业契合度、对外开放度、就业满意度,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质量。